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 > 明星 > 大陆 >
又一次“看见”柴静
编辑:极品女性网 2013-04-05 21:52 极品女性网 字体: 大中小
浏览:432次
第一次见到柴静,是在她新书《看见》的首发式上,一袭黑衣裙,一头短发干净利落。当时,《读库》主编张立宪希望36岁的她能够直面更残酷的真相,更深入地怀疑人生,因为这个年龄,还远远未曾看透人生风景。 再见到柴静时,她说,这个年龄写书似乎太过年轻,但
第一次见到柴静,是在她新书《看见》的首发式上,一袭黑衣裙,一头短发干净利落。当时,《读库》主编张立宪希望36岁的她能够直面更残酷的真相,更深入地怀疑人生,因为这个年龄,还远远未曾看透人生风景。
再见到柴静时,她说,这个年龄写书似乎太过年轻,但她甩掉了种种顾虑,只是记录下了自己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。更多的,还是对新闻业务的记录与讨论。在柴静看来,自己从头到脚就是一个记者,如果可能,她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了。
出走
柴静不讳言自己曾经的失败,并把它看作进入中央电视台10年的开篇,这也是她为出走必然付出的代价。
每天节目结尾柴静都要进行一段评论,之前的路数在央视却是死路一条。她一遍又一遍地写,都过不了关。后来有一次实在没办法了,白岩松递给她一张纸条,是他替她写的。每次重新录的时候,总是要把同事重新叫回演播室,大家也不说什么。录完,她不打车,自己走回家,“满心都是对他们的愧疚”。
一次年会上,同事披着披肩,踩着高跟鞋和裹腿裙子,模仿柴静采访:“你疼吗?真的很疼吗?真的真的很疼吗?”
初入央视的日子,完全颠覆了之前的状态。突然被抛在新闻里,就像兜里的东西全部被翻了出来,以前应付小而窄世界的那一套,根本无法应对泥沙俱下的庞杂世界。“我一个猛子扎入这世界,一个接一个出差,连气都不换”“汗从身上不停地往下流,逼得你没法磨叽和抒情”。
一个没有新闻经验的年轻人被推向主播台,纵论天下,确实有悖常理,也难免吃力。而柴静却认为在中国电视新闻业中,或许这是一种别有价值的选择。因为它非常年轻,传统的传承也时断时续,这样做最容易创新,让整个行业迅速成长。
“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,我即便把新闻事实和数据播报得如此流利,仍然没有过心。”柴静说,“节目中会呈现出一种塑料式的假,下意识地想要弥补,可弥补不了,结果一紧张一僵硬,哪儿都错。”
2003年,新疆地震,把柴静“震”到了地上,完成了她从演播室到新闻现场的出走。白岩松突然要她去新疆震区,“知道为什么不让你穿裙子了吧?干这行就得随时准备出发”。长天阔土之上,“灯光没了,反光板没了,耳机里的导播没了”,不用再受是否该升华到更高层面的羁绊,只问最简单的问题。那次回京后,一位同事说她的节目有人味儿了。
自省
柴静说话语速不快,一副小女子的模样。她喜欢自己的职业,喜欢谈曾经出现在镜头中的人。对给她留下强烈印象的采访,每一组对话都如数家珍。那时,一个更坚定、更具奋斗性的柴静从柔弱中分化出来。
“节目做久了,势必会掌握一定的技巧,比如说我就知道在哪个点切入会激发对方强烈的心理反应。”柴静说。这种技巧会越运用越熟练。而今看柴静的新节目,有一种宽厚的力量,原来的生冷已消失殆尽。
在《看见》栏目主编范铭眼中,这种变化是果,因则是柴静经历了“打打杀杀”的调查性新闻和“静水深流”的面对面人物专访后,小暴脾气收敛了,对他人也更宽容了。
采访李阳家暴事件前,她合上采访提纲,闭着眼,头脑中浮现出中学时遭人欺负的场景,那种自憎的感觉瞬间与李阳的妻子相连通。于是,采访时柴静带去了一束百合。
柴静不止一次地提到采访广州性侵案的90后女孩儿小琪,在询问室,她说:“接受和不接受采访,都是你的权利。除了司法机关,任何人跟你交谈案情,你都可以拒绝。”“我也同意你的看法,你没有义务去帮助别人,我也不是想通过你的案件教育别人。”整个采访,她没有追问任何涉及隐私的问题。
“以前的我或许会穷尽一切追问,现在不会了。”柴静说,事实和情感是两个层面,对事实必须苛刻,而对与案情无关的隐私一定要有分寸,记者对人的冒犯很可怕。
她说,我们现存的问题确实是该追问的不追问,不该追问的偏偏问个不休。柴静极少批评同行,但在深圳杨武妻子被联防队员强奸一事中,媒体对受害人的围堵式采访,在她看来太过残忍。柴静说转变并非有意为之,仅仅是生活流淌的结果。
或许可以认为,柴静之所以成为柴静,淬炼过程是在《新闻调查》完成的。“那时候,好胜心很强。”柴静说,好像世界万物都由她一人驱使,一切都是她达到目的的工具,以至于在做完某一期节目后,她给同事发的短信只有两个字“赢了”。
柴静似乎已经习惯了短兵相接的江湖。在深圳采访诈骗案时,她问:“为什么这类案件当事人报警后警方不受理?”警官说:“因为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的区别,法学家都说不清楚。”她追问:“说不清楚你们怎么判断案件性质?”警官说:“这个公司之前没有逃逸,就只能算经济纠纷。”她说:“你们不受理之后,他不就跑了吗?”
几个回合下来,柴静问得痛快淋漓。她在书中提到这次采访经历,用“横眉立目”形容自己。她也隐隐感觉到,这或许也是一种戾气,哪怕是为了一个正义的目的。
美国著名新闻主播丹·拉瑟离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给了柴静很大的刺激。“他以挑衅尼克松成名,挑衅形成了他一贯的风格。”柴静说,知名度越来越高,得到的新闻资源越来越多,外界也就越鼓励他这么做,结果导致重要新闻事实出现偏颇。
“任何模式化都是源于对自我太在意。”柴静说,“不过,自我也有它进步的含义,我们要从一个套路中挣脱,必然要靠自我的欲望,没有这个劲也别出来行走江湖。”
陈虻的离世,让她对死亡和自身有了更多的省悟,从此,她也不再把自己当回事了。
有人说《看见》写的是早就知道的常识,她一笑,说:“好吧,你比我早知道。它的思想和文学价值都不高,只是呈现出一点点诚意。”柴静认为企图启蒙他人很愚蠢,让别人从自己身上看到可能性,获得启发就足够了。
颠覆
柴静喜欢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,一度直接把她的问题抄下来,改动一下就拿着坐到镜头面前采访去了。“我们这一代电视人,前面几乎是零,可效仿的模板极少。”
免责声明: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极品女性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